扬帆踏浪赴新程,全球健康产业创新大会“医创新·见未来”圆满落幕!
分类:平台动态
发布时间:2024-03-06 14:53
寒冬盛宴,带来满城绚烂。
2024年1月27日,“医创新·见未来”2024全球健康产业创新大会于北京圆满落幕!
本届创新大会致力于推动健康产业创新的组织机构和各界人士,为相关部委负责同志、国内外一流高校、科研机构和临床医院专家及学者呈现了一场专业、规范、盛大的学术盛宴。
嘉宾致辞
破局而立,向新而生
全球健康产业创新中心执行主任 王竟菁
大会开始,全球健康产业创新中心执行主任王竟菁发表致辞。她表示,很高兴在2024年新春之际与大家齐聚北京,共话全球健康产业的创新未来,并代表大会向各位同道、各位参会的嘉宾以及朋友们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诚挚的感谢!
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院长 金勤献
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院长金勤献发表致辞,金院长介绍到,清华工研院承担清华大学科技成果在北京转化和产业化的使命,医疗健康领域是清华工研院重点培育孵化的领域。临床医生的创意以及高校科研院所的横向合作,是医疗领域创新的重要来源,清华工研院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依托清华大学领先的工科优势和北京市集聚的临床研究资源,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支持原始创新,促进医工融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全球健康产业创新大会的举办,旨在推动医工结合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高质量发展,积极推进医工结合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助力医工融合,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分享医疗创新成果,促进共同发展。
北京市海淀区副区长 林航
北京市海淀区副区长林航发表致辞,并与来会嘉宾共同交流了生物医药领域的创新成果和未来发展,海淀区作为北京市医药健康产业四个主导区之一,依托高校院所和临床资源的优势,持续完善医药健康产业的生态,积极打造区域创新通道模式,支持全球健康产业中心孵化等一批标杆孵化器的建设,一批批催生科学家创新创业,夯实了医工交叉转化的创新沃土。
经过多年的发展,海淀区已经形成了人才梯队强,基础学科全面,医工交叉活跃,前沿基础融合的发展格局,在北京的医药健康产业发展中发挥了创新策源的作用。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 张志松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张志松发表致辞,医药健康产业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也是世界各国高科技竞争的制高点。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未来五年要构建包括生物技术在内的一批新的增长引擎,这为北京推动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是对我们工作的极大鼓舞和鞭策。全球健康产业创新中心是由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发起并设立的医疗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一直致力于面向临床医疗需求,促进北京临床需求与高校技术资源结合,为医疗创新提供专业化服务,推动临床需求快速落地,为促进医学科技成果转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在未来的时间里,我们将不断完善医学科技成果供需双向通道,提升创新资源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推动重大医学科技成果在京转化落地,为我市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 邓平基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邓平基发表致辞,为了加快医疗健康前沿技术的成果转化,北京市卫健委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医药科技创新的决策部署,启动了《首都医学科学创新成果转化优促计划》,首轮评选出了30个“优促计划优秀潜力项目”和30个“优促计划优秀赋能项目”,目前正在推动项目的落地,实现转化。
同时卫生健康委同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等九部门联合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提升北京市临床研究水平若干措施》,积极构建优良的科技创新生态环境。为了提升医疗科技创新转化能力,《医疗机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共识》也正在积极制定。接下来卫健委将继续优化从科技创新到产业化落地的全链条服务,为健康产业创新牵线搭桥,今天“医创新·见未来”全球健康产业创新大会的顺利召开,是医工结合促进医疗科技成果中是重要的一步。
专题报告
阔步前进,创新未来
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信息学家 陈润生
陈润生院士在报告中与大家分享了“人工智能大模型”,介绍了大模型的发展与现状,大模型指通过在大规模宽泛的数据上进行训练后能适应一系列下游任务的模型,能大幅提升人工智能的泛化性、通用性、实用性。与传统AI相比,大模型解决了自然语言处理和多模态融合两个重要问题,是人工智能迈向通用智能的里程碑技术。
2023年陈润生院士开发了医学多模态数据智能整合计算平台“灵枢”,以期望能提升效率,帮助医生诊断,解决特定的实际问题。人工智能+医疗的不断进步,大模型多模态融合的实现,带来一系列值得人们思考和讨论的问题。也使人工智能走向强人工智能,能够让AI大模型真正为临床医疗服务。
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院长 金勤献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院长 王拥军
王拥军院长在报告中介绍了“医工融合助力中国心脑血管的诊疗与发展”,脑血管病是全球最大的慢病威胁,脑血管病防治的价值链形成至关重要,在过去的几十年间脑血管病相关产业迅猛发展,知识驱动的传统新药研发举步维艰,天坛医院另辟蹊径,逆向转化医学(数据驱动),发展标准和高清大数据支撑的新干预靶点、脑血管病医疗全流程人工解决方案。以及床旁快速基因检测指导的精准治疗,并参与了新型康复技术。同时王拥军院长还介绍了天坛-瑞嘉图研发中心超低长可移动磁共振0.23T。并提出,脑血管的未来需要更多创新产业的加入。
清华大学医学院党委书记 洪波
清华大学医学院党委书记、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洪波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微创脑机接口:从实验室走向临床”,从脑机接口的不同演变类型和层次入手,深入分析技术原理和研究挑战,并重点介绍了高速通讯微创植入脑机接口技术。洪波教授表示,希望与医院和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一道继续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探索微创脑机接口技术的临床应用研究,尽早实现帮助重度残疾患者恢复对外交流的能力。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 杨鹏飞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审评一部部长杨鹏飞在报告中与大家分享了“促进创新医疗器械高质量发展”,近几年政策关于创新医疗器械的红利的持续释放,积极推动了医疗器械产业高质量发展。国家药监局全面推进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改革措施,也持续鼓励了医疗器械产业创新发展加速推进。中心应急审评工作组也在早期介入、专人负责、全程指导完成了3个ECMO产品和深入研究,以及NMPA已获批注册的第三类深度学习辅助决策独立软件。
同时,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在创新医疗器械方面也做了很多举措,不断扩充医疗器械技术评审咨询专家库和完善创新医疗器械的评价体系。
波士顿科学大中华区总裁 张珺
波士顿科学大中华区总裁张珺在报告中与我们分享了“国际视角下的医疗创新发展新格局”,全球健康产业发展创新,中国已成增长新引擎。当前,全球医疗器械行业正在经历五大变革。波士顿科学一直以来遵循的是有效创新理念,具体来说,就是不仅要看临床的需求,也会关注卫生经济学的价值、对医疗系统的价值,从社会经济学的角度去思考创新的意义和价值,共创健康未来。
GE医疗全球执行副总裁、中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张轶昊
GE医疗中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张轶昊与大家分享了“无界创新,引领精准医疗发展新道路”,近年来,GE医疗不断深化国产布局、推动无界创新、拓展合作共赢,成为产出成果最多的跨国企业之一。未来,GE医疗将通过更大力度地整合全球创新元素,携手合作伙伴推动无界创新的成果落地,推进“全面国产、无界创新、合作共赢”的战略落实,让越来越多的无界创新成果登陆全球领先科创的舞台,并持续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以助力双循环,让世界见证中国新发展、共享中国式现代化新机遇。
泰尔茂医疗产品(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孙宝磊
泰尔茂医疗产品(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孙宝磊为大家介绍了“深耕中国市场 立足本土创新”,泰尔茂是一家由医生发起创立的公司,公司一直以来的理念是基于临床价值,不断突破技术界限。从提供设备到提供解决方案,泰尔茂持续为社会输出创新产品和解决方案,并深耕中国市场,立足本土创新,不断推出新产品,加强“创新中心”布局,未来,泰尔茂也希望打造融合创新、开放共赢的创新生态圈。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医学院讲席教授 程京
程京院士在报告中为大家介绍了“生命健康,技术赋能”,中医药在慢病防控、疫病防治领域独具特色,效果显著。在基于大数据的中医智能组方,程京院士建立了分子本草技术平台,构建大规模药用分子功效数据库,开展以逆转疾病通路为核心的定量分析,希望通过“以药试靶”将传统中医药理论转为数字化语言,来引领中药数字化、科学化发展,让世界读懂中医。
分子本草技术平台以数据驱动,开发了抗慢性心衰创新中药方剂——黑黄赤珠饮,展现了“以靶组方”药物开发模式的巨大潜力。平台通过建立大型中药、组方、天然产物分子功能实验数据库,能够用于挖掘中药资源生物学活性成分,筛选珍稀濒危药材功效替代药材,以及中药资源生物学活性质量评价。
主论坛现场
心相约,梦闪耀,志合不以山海远,
乘梦飞,再相约,明朝共聚看潮生。
2024年度以全球健康产业创新大会为桥梁,让医疗、技术、教授、医生、CEO聚集起来,互通互动,打造医疗健康生态体系,推动医疗行业及产业发展。
由清华工研院、全球健康产业创新中心联合主办的清华工研院全球健康产业创新中心“首都医疗卫生领域创新力培养—探索计划”、“医疗健康产业领航创新计划”、“心血管领域启新计划”也于当天举办结业仪式,多场分论坛上,多位来自高校院所、科研机机的专家和临床医生教授、学者共同探讨了共同探讨了健康产业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
全球健康产业创新中心也将一如既往地推动创新科学家成果转化,助力科技创新。期待我们明年再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