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健康产业领航创新发展计划”旨在推动医学与各学科、产业交叉融合,促进企业、投资界和跨学科专业人士深入探索并理解医学,为医疗创新产业领航者提供全面、专业、系统学习医学的机会,进而重塑医学知识体系。本次课程以心血管模块和呼吸模块为主,邀请到了来自三甲医院临床、医工转化专家为大家带来精彩课程。


尹栋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冠心病五病区 主任医师 副主任

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 冠心病中心 执行主任

尹栋主任介绍了冠心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的诊疗进展,心血管疾病流行现状,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机制及冠心病病理特征、诊断方法和治疗策略,包括药物、介入治疗及新型疗法。还涉及介入诊疗进步和未来研究方向,强调防控和新药研发重要性。


张慧敏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高血压中心 主任医师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疑难高血压会诊中心 副主任

高血压是国人死亡的首要危险因素,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张慧敏主任提出,治疗上应强调生活方式调整和药物治疗,同时介绍了RDN、超声消融去肾神经系统治疗等新技术。并探讨降压药物的选择和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并对未来治疗方向进行了展望。


王新宇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心内科 主任医师

随着技术不断创新发展,影像学和生理学等评估手段不断优化,创新诊疗的概念也越发深入人心。王新宇主任通过大量病例数据为大家介绍了心脏影像学的诊疗应用,提出临床存在的问题就是创新的开始。并分享了超声心动图、心脏磁共振的硬件创新、软件创新和技术创新,以及CMR搭建交叉合作平台的介绍。


欧阳晨曦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血管中心 主任医师

随着技术创新、国产替代和政策支持等因素驱动,行业迎来投资黄金期,欧阳晨曦主任分享到,国产医疗器械在冠心病、心衰、心律失常、瓣膜疾病、外周血管疾病及主动脉疾病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果,如外周动脉介入治疗、主动脉覆膜支架、心脏封堵器等,然而,在高端技术和复杂设备领域,仍面临国际品牌竞争。未来需加强国际合作与技术引进,以应对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和产业链整合等挑战。


姚焰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心律失常中心 主任医师 主任

姚焰主任介绍了心律失常的分类及其危害,梳理从19世纪至今的治疗技术发展历程,包括心电图发明、心脏起搏器诞生、射频消融应用及近年来PFA技术的兴起。和大家探讨了技术创新,如无创标测方法、AI在心律失常预测与治疗中的应用,以及穿戴设备在心律监测方面的进步。强调了术前诊断、术中精准标测、术后管理和智能化治疗的重要性。


徐凯峰

北京协和医院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主任医师

徐凯峰主任指出,呼吸系统疾病(如慢阻肺、肺癌等)是重要致死原因,带来巨大公共健康负担,吸烟、空气污染等是重要诱因,许多呼吸疾病可预防。并介绍了呼吸系统的生理特点、疾病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研究历程。面对新发传染病,徐凯峰强调呼吸疾病的防治需创新研究,同时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呼吸健康的提升和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陈亚红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主任医师

陈亚红主任聚焦慢性气道疾病和支气管哮喘的诊治策略。介绍了慢阻肺的定义、病理生理、诊断标准、肺功能评估、治疗措施(如药物治疗、氧疗、康复治疗等)及预防措施。强调吸入治疗在哮喘管理中的重要性,包括药物种类、剂量选择及患者教育。并提及了原发性纤毛运动障碍(PCD)的诊断与治疗现状。


孙雪峰

北京协和医院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主任医师

孙雪峰主任介绍了急性呼吸道感染的诊断与治疗,阐述不同感染类型(如普通感冒、流感、咽炎、扁桃体炎等)的病原体特点,强调微生物检测(如mNGS)的重要性。同时探讨了耐药细菌威胁、新型抗菌药物研发、免疫调节治疗,以及重症病例中呼吸支持和营养支持的应用,最后强调多学科合作对提升重症CAP患者治疗效果的重要性。


梁志欣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主任医师

梁志欣主任介绍了介入呼吸病学的定义、诊疗领域及发展方向。该学科利用电子、光学、图像处理和人工智能等技术,通过软镜、硬镜等方式处理复杂气道病变。并和大家探讨电子支气管镜、超声支气管镜、电磁导航支气管镜等技术,以及大气道治疗、气道支架置入、微波消融等操作。并提到一次性支气管镜和机器人支气管镜等创新器械的应用优势。最后强调医工协作的重要和未来前景。


课 堂 回 顾




成 员 合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