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顿科学如何讲好“产学共融”的中国故事?
2025年1月11日,第二届全球健康产业创新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波士顿科学作为此次大会的战略伙伴,不仅见证了“首都医疗卫生领域创新力培养—探索计划2期”的结业仪式,还共同启动了“探索计划3期”项目。
“探索计划”是由北京市卫健委携手清华大学及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共同推出的医疗创新人才培养项目,致力于推动医疗创新人才的培养,从临床需求出发,构建有效的产业化机制,深度推进医工结合、创新创业和医疗成果转化,从而助力医疗健康产业的协同发展。
该项目自2021年启动以来,波士顿科学便深度参与其中。波士顿科学中国区心脏节律管理及神经调控事业部高级总监、IAS中国创新培训学院负责人朱周立表示,波士顿科学希望通过“探索计划”,将全球领先的科技成果与本地的学术研究、临床需求紧密结合,不断孵化出更多创新医疗解决方案。
打造医工转化创新培训体系,推动临床技术深度融合
作为一家以创新为根基的医疗器械公司,波士顿科学自1997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便极其重视产学研相结合,并与清华大学、四川大学、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等院校和机构开展了战略合作,将国际先进经验与本土学术研究、临床需求有机结合,成功孵化出多项创新医疗解决方案。
前文提及的“探索计划”,以及携手清华技术转移研究院于2018年共同创办的前沿医疗科技创新基地T3创库,皆是波士顿科学作为外资企业积极参与中国产学研医协同体系建设的力证。
T3创库代表着融创、融变、融智,既是前沿的医疗科技创新平台,也是重要的专业教育培训基地和全球交流与合作平台;旨在促进临床、行业、产业以及政府之间的协同交流和创新,为参观者提供波士顿科学明星产品的体验,同时为医疗专业人士提供一站式、多术式的培训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医生既是医疗器械产品的使用者,也应是医疗器械产品创新的参与者。然而,在当前的创新制度环境下,医生往往难以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共同合作实施技术研发活动;此外,医疗器械的研发和生产也需要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基于此,波士顿科学从人才培养角度切入,打造了一条创新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以推动医疗创新发展。
具体来看,波士顿科学与高校、医院与科研机构共同打造医工转化创新培训体系,打通创新转化通道,实现创新通路赋能,促进医工项目转化;同时,这一模式还致力于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促进医工交叉,以及推动临床需求与技术创新在转化方面的深度融合。
以T3创库为代表的创新培训学院是这一合作模式的载体。目前,波士顿科学在上海、北京、成都等地建立了创新培训学院,通过为国内临床医生提供跨学科的背景知识,来打破产、学、研之间的壁垒,帮助医生临床灵感更好地孵化落地。
据了解,波士顿科学中国创新培训学院每年可开展约1000场各类临床专业教育培训,培训医生超过20000名,同时也与中国医学院校展开广泛合作,助力了中国医疗人才的培养。
值得一提的是,面对中国基层医疗资源不足、医生医疗水平有待提高的问题,波士顿科学创新推出“移动教育培训大巴车”,提供临床技能培训、护士培训、患者义诊、远程直播、内部培训等多项个性化定制项目,旨在将波士顿科学的标准专业教育项目下沉到基层,惠及更多医护人员、服务更多病患。
行业趋势显现,波士顿科学持续强化本土化布局
巨头动向往往有着行业风向标的意味。朱周立也从波士顿科学的视角,总结分享了当前全球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三大市场趋势:
首先是增强医生教育,赋能医生技术和能力成长。比如,中国每年因心脏性猝死离世的人数多达54.4万,而被公认为最有效的心脏性猝死一级预防设备的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每年植入例数仅1万多例。这主要源于人群对心脏性猝死及ICD的认知不足和相关医疗资源的匮乏。提升公众教育、培养更多具有ICD植入资质的医生成为提高ICD市场渗透率的重要方式。心脏节律管理也是IAS创新培训学院的重要培训领域。
其次是追求价值医疗。波士顿科学不仅关注医疗临床需求,更注重对卫生经济学和医疗系统的价值,站在社会和经济价值的角度去思考医疗创新的意义。这也是波士顿科学“为生命创新”的内核。
以一位在50岁时植入ICD的患者为例,按照每7年更换装置的频次、中国人均78.6岁的预期寿命来看,该用户理论上需要更换设备3次。从长期使用角度来看,患者使用感受不佳且医疗支出大。因此,波士顿科学一直在尝试通过各种技术创新来延长ICD设备的使用寿命。经国外临床研究证实,波士顿科学最新一代ICD产品的使用寿命可达到16年。
第三是拥抱AI与数字创新。在心脏节律管理领域,波士顿科学开发的HeartLogic算法被用于心衰管理,通过收集和分析植入性心脏除颤器(ICD)或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中的传感器数据,提前进行心衰恶化的风险预测。
目前,中国已成为推动全球健康产业增长的主要动力。对于波士顿科学这类医疗科技MNC而言,中国市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放眼未来,波士顿科学还将如何进一步激发中国创新活力,实现持续引领?
朱周立也谈到了自己的几点思考:一方面是持续鼓励“有效创新”,提升本土研发实力造福全球病患;另一方面,波士顿科学也将积极布局生态圈,以知难而上的精神助力中国创新产品和技术出海。
在过去20多年布局中国本土医疗创新生态圈的岁月里,波士顿科学有知难而上的开拓进取,亦有净水深流的长远构建,始终保持着“为生命创新”的初心和激情,真正实现了日拱一卒。而这些多面立体的医疗产学研合作举措,同样也是一场量体裁衣的精准变革,最终交融成了一套凸显“中国特色”标签的创新健康生态体系,精准浇灌着中国医疗大健康行业的向上生长。